2010/09/12

William Shakespeare

生存還是毀滅?當頭棒喝,去亦不去,這的確是個問題,而且中外如一,千古如一,只因我們有著一個會思想的人身,一具臭皮囊.....



早些年曾經“走馬觀花”瀏覽過一遍《哈姆萊特》,是以如今但知其輪廓主旨,細節不復明了,本無資格置喙這個問題,然近日偶又翻起王國維先生《紅樓夢評論》,細細賞讀,流連不捨,頓覺較之從前,甚有心得,大有裨益,又自然聯想於哈姆萊特,觀“生存還是毀滅”之處,大有異曲同工之妙,遂一吐塊壘:


歌德有句詩,觀堂先生翻譯作:凡人生中足以使人悲者,於美術中則吾人樂而觀之。美術即藝術,包括文學戲劇作品,這裡的樂,好似“ 隔岸觀火”,燒不著自家,不懼城門失火。所謂遺其利害關係之處,觀照外物與我何干,我即與外物無干,人世間的生離死別,悲歡苦樂,既著之書帛,就生超然之態,那麼塵世之情,似乎與讀者相隔,“樂而觀之”,視之淡然,權作酒足飯飽,閒暇之餘資,含樂悠情.....然而以上盡是胡說,觀堂先生之美學本自叔本華,康德,黑格爾等,諸大德人生味苦,以悲劇為上,那麼此處的“樂而觀之”,是言將人生所歷種種悲劇傾瀉於書,文學藝術家們樂於,喜歡將這些東西作為素材,觀照品評。而哈姆莱特短暂的真正悲剧的人生,正是莎翁的“有用之才”,莎翁“乐而观之”,用心点染修饰,是以成就莎翁最为成熟的艺术作品!


老子曰:吾所以有大患者,為吾有身。及吾無身,吾有何患?莊子又曰:夫大塊載我以形,勞我以生.....生而有身,欲使生命延續,此人人之所欲,生活之本質,本在欲求。人生有欲,諸受是苦,生有涯,而知無涯,多知即多生慾望,則痛苦亦多,是皆為生活之所逼迫也。觀堂先生所謂:人生之所欲,既無以逾於生活,而生活之性質又不外乎苦痛,故欲與生活,與苦痛,三者一而已矣!哈姆萊特既為人,其一生不免糾結於此三者而輪迴。哈姆萊特本是一個具人文精神的青年王子,時流明鏡,人倫雅範,樂觀而富於幻想,莎翁告訴我們,除了父親的“暴卒”,母親的不倫再醮等一切愛情友誼的慾望破滅,正是哈姆萊特們的博學多知,思想深廣,造成了哈姆萊特的無用呆滯,不時的憂鬱陰暗,哈姆萊特會因為挫折而自怨自艾,他是一個懷疑主義者,懷疑世間一切,某種意義上說是一個利己主義者,在復仇慾望面前,知識扼殺了行動,行動為幻想蒙蔽,而其大段的心裡獨白將其內心的痛苦輪迴彰顯無遺,生存夾雜著痛苦,痛苦中苟生,欲之不可絕.....


觀堂先生依叔本華之說,悲劇又分三種:第一種,由極惡之人,極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構之者;第二種,由於盲目的命運;第三種,由於悲劇中之人物之位置及關係而不得不然者,非有蛇蠍之性質與意外之變故也,但由普通之人物,普通之境遇,逼之不得不如是,彼等明知其害,交施之而交受之,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! “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,哎,倒霉的我卻要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”,哈姆萊特是屬於三者皆有的,叔父萬惡之人,欲置於死地;身為特殊地位之王子,他的複仇已不僅是個人的問題,而是關係一國命運的大事,然而卻是落在一個不能承擔重任的人身上,茫茫世界,他卻不知命運去向何方,何處安放靈魂,他雖有純潔高尚的品行,卻優柔寡斷,不具堅強的意志力,時常進退維谷,輾轉躑躅,甚而多愁善感,錯失良機.....亞里士多德《詩論》謂悲劇,所以感發人之情緒而高上之,恐懼與悲憫,悲劇在使人見之有感而悲,悟人生之真相,皆有不得不然,知人世間有所為,有所不為,是使精神得以洗滌,心靈得以淨化。叔父弒君篡逆,口蜜腹劍;母親耽於肉慾,一朝溫柔變不倫;情人脆弱的善良,天真的愚鈍,發瘋致死;同學友人甘為走狗,為虎作倀;直至哈姆萊特自己與姦王同歸於盡. ....所有這一切,憐憫哈姆萊特,憐憫奧菲利亞,甚至憐憫那些所謂的罪惡黑暗,感嘆人世悲苦遭遇,恨人心之險詐,以眼淚與心痛洗刷靈魂,期盼人世間的真誠與善良!


既生悲劇,則思解脫。所貴乎憂患者,重其解脫手段之故,非重憂患自身!疲於生死,耽於生存,常是人間坎坷。解脫之道,存於出世,而非自殺。出世者拒絕生活之欲,形如槁木,心如死灰,遠離苦海,見證菩提;而自殺者,是妄想得欲之極,不能得,又不得看破人生欲苦,不得洞觀宇宙人生本質,煩惱終日,不得善終,身死以絕。茫茫來日愁如海,哈姆萊特悲嘆生活之卑鄙,空虛無聊,微不足道,然而他認為自殺是一種罪惡的行為,他以智慧進行自我深沉的剖析,卻總在矛盾之中徘徊,參不透,看不破,沒有決斷之勇氣,思想巨人,行動之矮子,哈姆萊特終未曾解脫,完整的詮釋了悲劇!


我們以千年之後,現代人身看待哈姆萊特,時隔境遷,劇中人被擱置“砧板”,全憑我等局外人“操刀弄劍”,清濁如何分別?要知觀物無方,因人而異,“唯美術之特質,貴具體而不貴抽象”,因而人生之悲劇借哈姆萊特一身而發現,世事雖變遷,而哈姆萊特其形象終不會湮滅,因有人身,生存多苦,而苦亦為樂,毀滅之徑,非是解脫,在如何取捨得當,本不必拘泥於生存還是毀滅,陷入我執!藝術之價值在使人離生活之欲,而入於純粹之知識,使精神置於真善美之國土中,有一日草長鶯飛,會身心自在!


沒有留言: